发布时间: 2013-04-19 点击数: 737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郭继鸿在报告中指出,最新的猝死流行病学研究对猝死的临床处理提出了新警示,即高危人群猝死仅占猝死总数的1/3,还有1/3猝死与其猝 死前的医学诊断毫不相关,另外1/3的猝死患者生前健康,猝死仅是首发事件。可见,我们对猝死的认识还十分肤浅,危险分层的作用仍很有限。
郭教授分析了猝死的发生机制,即内环境、心脏基质以及心电易损性三者组成的恶性循环。三种因素可独立预测,也可组合预测,并相互影响。郭教授强调,交感神 经兴奋和钾离子水平降低最为重要。临床上,低钾血症的发生率很高,利尿剂的使用增加了低钾血症发生风险,20%的住院患者存在低钾血症。从电生理异常角度 讲,复极时间长(300~400 ms)、QT间期延长、QT间期缩短、Epsilon波、复极离散等心电异常与猝死的关系更密切。
J波是心外膜的Ito局限性电流增强所致,是复极离散度增大的心电图表现。高钙、低温、脑外伤、蛛网膜下腔出血时,J波增宽、增高,从而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称病理性J波。
J波综合征可见于Brugada综合征、继发性Brugada综合征(包括缺血性J波,药物性J波)、早复极综合征、继发性房颤。夜间猝死常是 Brugada综合征的首发症状,多见于年轻人。郭教授表示,除了原发性Brugada综合征,继发性Brugada综合征更应引起高度重视,由此引发的 猝死更多见,郭教授结合临床心电图表现指出,心肌缺血、药物、发烧是继发性Brugada综合征的病因。
早复极综合征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心电图现象。一直以来的观点是,早复极综合征是一种预后良好的心电图表现。直至2008年,法国Haissaguerre等 发表的有关早复极综合征与特发性室颤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引起了国内外学者对该“良性“心电图的关注。此外,一项大规模长期随访研究显示,早复极综合征显著 增加心脏性死亡和心律失常致死风险。因此,目前多数学者认为,早复极综合征人群中,至少一小部分可能具有较高的恶性室性心率失常风险。郭教授接着指出,现 阶段,识别高危早复极综合征个体即潜在室颤风险者无疑是当务之急。
近年来有数据显示,早复极与特发性室颤相关,特发性室颤是一种非器质性心脏病及非遗传性离子通道病伴发的多形性室速及室颤,并引起反复晕厥、猝死。其客观 存在鲜明的临床特点和特征性心电图,如成年男性多见、家族史阴性、室速或室颤自行终止,白天发作(与Brugada综合征不同),晕厥和猝死风险高。心电 图特征表现为,常伴早复极心电图改变,多见于下壁导联,QT间期缩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