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5-10-14 点击数: 742
急性心肌梗死(AMI)已成为近20年中国人群入院和死亡的主要原因。经济发展和医疗条件的不平衡可能导致不同级别医院中心梗患者的治疗和预后产生差异。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的杨跃进、许海燕教授主持的“中国急性心肌梗死注册登记”旨在建立我国AMI临床多中心研究信息平台,了解AMI发病、诊治和疗效的现状及问题,提出我国优化的AMI诊治流程、救治策略和方案,以进一步提高AMI救治疗效,降低其发病率和致死致残率。
中国急性心肌梗死注册登记由中国大陆108家医院(3个层次:省、县、区)组成。登记发病后7天内的所有就诊及入院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包括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和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所有参加医院均应连续顺序注册登记发病后7天内的所有急诊及住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研究对不同层次医院的治疗与校正院内预后进行了比较。
总计收治16652例AMI住院患者。住院期间,患者的阿司匹林、P2Y12受体抑制剂及他汀的使用率较高(84%——98%)。然而,小医院中STEMI患者的再灌注率与NSTEMI的血运重建率明显较低(图A)。省级医院中,94%的患者接受了再灌注治疗(主要为PCI),县级医院比例为76%,区级医院比例为37%.校正临床特征之后发现,区县级医院的STEMI患者院内死亡风险比省级医院高[校正OR:区级医院vs省级医院 1.31(95%CI 0.94-1.84),县级医院vs省级医院 2.15(95%CI 1.46-3.18)],而NSTEMI患者情况不同(图B)。
上述数据显示,中国不同水平医院中AMI患者的治疗存在明显差异;院内死亡率的差异表明,中国的AMI治疗需要进一步研究并改进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