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PDF校样浏览软件
投稿系统使用说明
杂志稿约
作者承诺书
 

儿童期维生素D水平与成年期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相关

作者:    发布时间: 2015-09-04    点击数: 859    来源: 医脉通

一项芬兰的研究显示,独立于传统的心血管危险因素之外,儿童时期血清维生素D水平低的儿童在成年时发生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的可能性更大。数据显示,儿童时期血清25羟基(25-OH)维生素D水平低与30年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增加相关,特别是女性。

Markus Juonala博士(芬兰图尔库大学)等写到,“从临床的角度来看,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童年时期维生素D水平未达标准应被考虑为成人心血管疾病的一个可能的风险因素,虽然治疗意义尚属未知”.

Daniel D Bikle博士(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医学院)指出,该研究有一定的意义和局限性。他解释道,“我不是心脏病专家,但这项研究中没有硬终点指标,其终点是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而没有卒中,没有心肌梗死。”

令人惊讶的性别差异

Juonala博士解释了进行这项研究的原因,“一些早期的关于成人维生素D水平与心血管健康的研究存在争议,我们想探索儿童时期的维生素D水平和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早期指标的关系。”

研究人员分析了芬兰年轻人心血管风险研究的数据。该研究在1980年招募了3岁到18岁的受试者,共2148人。在基线时采集了血清样本并在2010年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了25(OH)D水平,在随访27年后(即2007年)再次采集血清样本并在2008年进行了分析。然后根据25(OH)D水平将受试者分为四组或五组。

研究者在儿童期和成年期对参与者的心血管危险因素进行了评估,通过超声测量了左颈动脉IMT.这些数据分别作为连续和二分变量,后者将患者分为高危和低危组,高危定义为IMT第90百分位或存在颈动脉斑块。

结果表明,女性的童年25(OH)D水平显著低于男性(50.0mmol/ L vs. 53.3mmol/L,P<0.0001)。在男性和女性中,基线和随访的25(OH)D水平之间均有显著的相关性(两者P<0.0001)。

分析表明,在考虑了年龄、性别和儿童时期危险因素之后,儿童时期连续25(OH)D水平与成年时期颈动脉IMT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但这种相关性仅在女性中存在(P = 0.03),而不是男性(P = 0.88)。

另外,调整年龄、性别及儿童或成年时期风险因素后,最低四分位数的25(OH)D水平的儿童(<40mmol/L)在成年时期发生高风险的IMT的可能性显著增加,比值比(OR)分别为1.70(P = 0.0007)和1.80(p = 0.0004)。这些关联在男性和女性中均有意义(在所有病例中P<0.05)。研究小组还发现,根据25(OH)D水平分为五组与四组产生的结果类似。

“关联的强度正如预期,但性别差异多少有些令人吃惊,需要在不同的群组和地点进行进一步的研究”,Juonala博士评论到,“性别差异的一个可能原因是,女性维生素D水平整体较低。”但是他也指出,虽然童年早期的25(OH)D水平与成年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之间存在关联,但不能在此基础上做出任何进一步的推论,“不幸的是,这是一个观察性研究,我们不能肯定地说维生素D是否为致病因素;即使我们能够考虑到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但仍有未确定的因素。”他补充,“我认为重要的意义是这项研究提高了我们对儿童时期维生素D水平的认识,但做出临床建议还需要越来越多的证据。”

研究意义和局限性

Bikle博士说,这项研究的主要优点是,在受试者年轻时研究人员测量了25(OH)D水平,然后在近30年后测量了颈动脉内膜的厚度。“我认为这是一个优势,因为维生素D缺乏症可能有很远期的后果。如果在测量25(OH)D水平的前后,也进行了预后指标(在该研究中是IMT)的测定,就不那么容易发现这种结果”,Bikle博士说,“这是事实,有研究者在测量25(OH)D水平的同时,做了IMT测定,但没有发现这些关联……所以,优势在于他们有‘前瞻性研究’。”

他补充道,这种性质的所有研究都是在现实中的关联研究。“它并没有真正证明什么,只是说有一个可能性,我认为作者也认识到了这些弱点。例如,Bikle等观察到,25(OH)D切点和高风险的IMT决定因素之间没有‘简单’的线性关联。”这并不能证明童年时期维生素D缺乏,导致了动脉粥样硬化。“Bikle说,要证明维生素D缺乏与动脉粥样硬化因果关联,应该进行一个持续20-30年的”真正的前瞻性试验“.但这很难获得足够的资助,5年都很难,更不用说30年。他也对维生素D水平和假定预后之间的关联强度存在疑问。

例如,医学研究所对膳食参考钙和维生素D摄入量的声明说,没有足够的证据说明维生素D水平与跌倒和骨折等任何其他风险相关。Bikle认为这是一个”公平的说法。“他还援引了内分泌学会对维生素D的非骨骼效应的看法(由Bikle博士共同执笔)。同时他指出,”另一方面,我认为关于低维生素D是多种不良事件的原因的数据(包括全因死亡率、心血管疾病和某些癌症)可靠性相当强……在实践中,我认为安全比遗憾更好,我会努力保证患者的安全。“

版权所有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13 粤ICP备09028423号
Email:tanning100@vip.163.com 网址:http://www.jcd.org.cn
地址: 广州市东川路96号二楼233室 邮编:51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