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PDF校样浏览软件
投稿系统使用说明
杂志稿约
作者承诺书
 

AMI伴心源性休克:血运重建还是药物治疗?

作者:    发布时间: 2015-06-19    点击数: 702    来源: 医脉通

最新分析显示,急性心梗(AMI)患者因心源性休克入院后,与保守管理策略相比,接受经介入血运重建策略(包括经皮冠脉介入术[PCI]和冠脉搭桥术 [CABG])治疗的患者生活显著更好。该研究于2014年12月29日在线发表于《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ine》杂志。

总的来说,急性心梗患者休克后进行PCI或CABG,比进行其他管理治疗的死亡风险降低59%,该结果在整个亚组可见,包括75岁及以上患者。

该研究的牵头者Sripal Bangalore博士(纽约大学医学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自从1999年SHOCK试验发表后,急性心梗患者心源性休克的死亡率有所降低,但是临床预后仍不乐观。

Bangalore说道:“众所周知,心源性休克患者的死亡率很高。我们可以明确的说,每3位患者中就有1位在脱离医院治疗后死亡。人们应该认识到如此高的死亡率并严肃对待。强烈建议医生对这些患者考虑进行血运重建治疗,否则,患者死亡率将高于50%.”

SHOCK试验:15岁以上患者

SHOCK试验的目的在于测试一种早期冠脉血运重建策略对急性心梗患者复杂心源性休克的治疗效果,但是研究人员并未观察到该血运重建与药物治疗间的30- 天死亡率存在明显差异(46.7% vs 56.0%;P=0.11)。进行血运重建的患者在6个月时体现出生存优势(50.3% vs 63.1%;P=0.027)。而SHOCK试验中仅包括少量的老年患者(平均年龄66岁)。这些方法对75岁及以上患者的治疗效果没有差异。

Bangalore在与记者谈话时还提到:SHOCK试验是在球囊血管成形术时期完成的,进行血管成形术的患者中有35%接受了冠脉支架植入。这项分析在 2002年至2011年间进行,研究人员纳入了60833位急性心梗且发生心源性休克的患者,他们来自国家住院患者案例(NIS)数据库,其中大多数进行 过介入血运重建术。他们用倾向得分匹配对20644位患者(10322位进行过血运重建术,10322位进行药物治疗)的临床预后进行了分析。

血运重建患者的住院死亡率是37.7%,药物治疗患者死亡率为59.7%,差异显著(P<0.0001)。所有亚组均可观察到冠脉血运重建术的生存 获益,包括75岁及以上的患者。对老年患者来说,进行血运重建的住院患者死亡风险比保守治疗患者低55%(P<0.0001)。对75岁以上个体而 言,进行血运重建的患者的住院死亡率降低64%(P<0.0001)。

而且,介入血运重建也可在女性群体中观察到,无论是糖尿病还是非糖尿病患者、肾病或非肾病患者、急性ST段抬高心梗或非急性ST段抬高心梗患者以及是否使用过主动脉内气囊泵(IABP)的患者。

随后研究人员对住院死亡率观察作出改进。2002年,进行介入管理治疗的患者死亡率为43.1%,药物治疗的死亡率为63.2%.2011年,血运重建患者住院死亡率是33.4%,药物治疗患者住院死亡率为55.8%.

Bangalore还强调人们还需采取其他方法以降低急性心梗患者发生心源性休克时的死亡率。SHOCK试验中,保守管理治疗患者的30-天死亡率为56.0%,尽管已经过去十年,2011年的NIS数据库中保守治疗患者的住院死亡率依然很高。

对此,底线是医生们应该意识到这样的高死亡率,哪怕是在进行过血运重建的患者中。临床预后的公众报告会使医生回避这些高风险患者。那就是说,很多公众报告数据库已经将心源性休克患者排除在公开报告数据之外了。

相似的心源性休克死亡率

第二个研究发表在2014年12月的《JACC: Cardiovascular Interventions》杂志,Vijay Kunadian博士(纽卡斯尔大学)及其同事评估了6489位心源性休克患者的临床预后,这些患者因急性冠脉综合征进行过PCI,他们来自苏格兰、英格 兰、挪威和威尔士。

30天、90天和1年的死亡率分别是37.3%、40.0%和44.3%.一项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糖尿病、肾病病史、人工呼吸需求、IABP的使用和左侧主要PCI都与1年中的死亡风险增加相关。

Bangalore并未参与英国心血管介入治疗协会(BCIS)的分析,他提到,进行PCI治疗的心源性休克患者的死亡率与美国患者中的相差无几。即使是跨越整个大洋,这些数字还是相当接近。

版权所有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13 粤ICP备09028423号
Email:tanning100@vip.163.com 网址:http://www.jcd.org.cn
地址: 广州市东川路96号二楼233室 邮编:51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