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5-04-11 点击数: 1,060
❤ 实现医疗保健服务战略转型 应对心血管病挑战
南方会经过17年的磨砺与发展,已形成了国际化和多学科交叉融合的鲜明特色,成为引领中国心血管病防治事业发展的“领头羊”。
在新闻发布会上,大会秘书长谭宁教授介绍,本届大会参会人员已经超过六千人,共收录论文800 余篇。
大会主席林曙光在会上指出,今年南方会上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命题,即心血管病防治的“新常态”,其主要含义是心血管病的防治战线的“下移”,就是说要靠广大的基层医生。通过加强基层医生的培训进而提高基层医生的临床水平,吸引患者去小医院看病,使常见病、多发病能在基层医院完成诊疗。林曙光强调,当前的疾病防控力度远远达不到要求,我们要鼓励国家政府加大对疾病预防工作的投入,并且要吸引社会资金的投入,当然当前互联网的发展以及大数据为我们的心血管病防治带来契机。
❤ “新常态”包括“三个新”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霍勇教授高度评价了心血管病防治的“新常态”这一理念。“我们要了解这个新常态的含义,并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变”,霍勇指出,“概括来讲,这个“新常态”应包括“三个新”,即新体系、新标准和新平台”。他分析指出,我们要从国家政府层面全面建立适应需求的慢病防治体系,要改变现有体系中存在的一些不合理的现象,同时建立新的评价标准和体系,以互联网医疗为契机,探索预防和健康促进工作的发展路径,提高我国的医疗质量,最终使广大的患者受益。
❤ 十年后医院门诊量将减少70%
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会长马长生指出,改变现有医疗环境下的资源浪费是当务之急。他说,医疗质量提高的最重要的一方面体现在医疗资源的有效利用。而医生水平的提高的又能促使医疗资源的有效利用,所以说未来医疗质量的提高最终还是要靠医生水平的提高。“我们要全面放开社会资本进入医疗事业,促进基层社区医院运用模式的改变,提高基层社区医生的诊疗水平,这最终会整体提高医疗质量”,马长生指出。
“整体来讲,我国心血管病诊疗技术的发展有目共睹。对于心血管病的高发,我们不应该太悲观”,马长生认为,“事实上,我们的心血管病防治成效已在显现,人民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正逐步改变,可以说对于心血管病的防治,我们不需要高精尖的技术就可以做到”。对于当前心血管病领域存在的诸多问题,首先我们怨这怨那,互相推卸责任,我们要做的是找到解决办法逐一克服这些困难。相信十五年之后,甚至十年之后,我国的医疗环境会大大改观,医院门诊量将减少70%。
❤ 两岸交流常态化
香港心脏专科学院院长陈鉴添教授和台湾介入性心脏血管医学会副理事长常敏之均表示,两岸学术交流已成常态化。南方会为其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这是彼此学习,增进了解的绝佳机会,每年前来参加南方会的港台学者达几十人。通过多领域和多方式在冠脉介入、心力衰竭、小儿心脏病学、心脏起搏和电生理以及手术技能等学科进行了学术交流。